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谢道隆清末民国初 1852 — 1915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人称「谢四」。
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
至其父谢树棠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
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文人谢锡朋受书,后入广东寓台文人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
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在自宅设「养閒轩」,傅锡祺张丽俊于此时受业门下。
光绪二十年(1894)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
张书炳、张德林张晓峰,皆为其弟子。
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隐于医。
曾与林痴仙林资修连雅堂文士交游唱和,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
明治卅九年(1906)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俗称「睦督科」);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
如是数年,竟抑郁以终。
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
后又有友人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录有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之诗作 。
兹以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及王建《台中诗乘》等编校。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因此友人称之为「谢四」。
光绪年间秀才
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至其父谢树棠始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
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谢锡朋受书,后入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
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
傅锡祺、张书柄、张德林皆为其弟子。
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
隐于医,与林痴仙林资修连横等人过往甚密。
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
晚年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
如是数年,遂抑郁而终。
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
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
后来又有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均有诗收录其中〖参考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馆,1958年。〗。
以下所收诗作,据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及其后所附《科山生圹诗集》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蔡见先晚清 1855 — 1911
全台诗
蔡见先1855~1911),字振丰又字启运号应时运时,以字行。
新竹县人
其先原籍福建同安,累世武职。
蔡氏博学能文,喜兵书,好交游,时与诸名士诗文唱酬。
光绪十二年(1886)将「社」、「社」改组为「竹吟社」,并担任社长。
光绪十七年(1891)取中秀才二十年(1894)迁居苗栗苑里
乙未割台之际,曾襄助表兄丘逢甲举兵抗日。
明治三十年(1897),与鹿港文人洪弃生许剑渔等共创「鹿苑吟社」。
同年三月,应苗栗支厅长横堀氏之聘,担任事务嘱托,并授佩绅章。
十月,又应苑里事务署长浅井氏之邀,编修苑里志》,旋任苗栗办务署参事
明治三十九年(1906),与林痴仙林幼春等人创立「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
明治四十年(1907),任苑里区长。
四十三年(1910),「奇峰吟社」因新竹县知事樱井勉离去,改由蔡启运担任社长。
明治四十四年(1911)四月病逝,年五十七。
蔡氏生平好击钵吟,其子蔡汝修编《台海击钵吟集》,收录其击钵吟作百馀首。
所著《养馀轩诗钞》,今已佚。
〖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报」栏,诗人作古,1911年4月25日,第三版;《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著」栏,蔡启运先生事略,1911年5月2日,第一版;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督府1916年4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页710至711。
〗 今蔡氏诗作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吟稿》、郑鹏云编《师友风义录》、《莱园第三周年诗会稿》、蔡汝修编《台海击钵吟集》、《栎社第一集‧启运诗草》、曾笑云编《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等资料辑录编校。
(江宝钗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郑贻林清末民国初 1859 — 1927
全台诗
郑贻林1859~1927),字登如号绍堂
原籍福建泉州清光绪年间渡台至鹿港设席,遂定居当地。
光绪九年(1883)参加岁试,蒙台澎兵备道刘璈取进县学,后来捐输赈恤,以增生援例授贡生
日治后,于明治卅年(1897)与鹿港洪弃生许剑渔,苑里蔡启运,聚集两地文人,成立「鹿苑吟社」。
明治卅二年(1899)应聘担任鹿港公学校汉文科教师,大正三年(1914),因公学校汉学科教材废四书乃辞职。
郑氏自少即喜临摩汉、魏碑帖,并受清代金石学家吕世宜影响,以隶书见长。
公学校辞职后,更是专心致力于书法上,是台湾少数碑帖派书法家之一,与当时鹿港另一位书法名家郑鸿猷并称,雾峰诗家林朝崧更以「板桥书法兼工隶」赞誉之。
书法之外,郑贻林亦喜好栽种,署其书斋为「书草堂」。
大正九年(1920)日人作家佐春夫曾登门拜访,大正十年(1921)十月八日,为栎社二十年题名碑落成典礼座上嘉宾,显示其在中部诗社重要的地位。
〖参考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二),《台湾文献》十卷三期,1959年9月,页79;林朝崧〈台中遇郑君贻林及同社庄君太岳赋赠〉,《无闷草堂诗存》;许雪姬〈日治时期台湾的「通译」〉,发表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1516日,页460;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
〗生平诗作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等报刊,以下据此编校。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庄太岳清末至民国 1880 — 1938
全台诗
庄太岳1880~1938),族谱排行垂训名嵩字伊若号太岳又号松陵清乾隆年间祖先自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青阳市渡台,徙居彰化鹿港
出身书香世家,父亲庄士哲为廪生,叔父庄士勋举人,弟庄垂胜亦有文名。
九岁能诗文,人呼神童。
日治以后就读台中师范学校,毕业后执公学校校六年
常与谢颂臣林幼春、蒋渭水、庄垂胜相聚图复兴。
林痴仙交莫逆,从游入「栎社」,先后担任雾峰林家西席,组织读书会、创「革新青年会」、「一新会」、「一新义塾」,讲授国学垂三十馀年。
大正六年(1917)并与施家本、丁宝濂等人于鹿港创设「大冶吟社」,继施家本为第二任社长。
昭和十三年(1938)元月病殁,遗有诗文稿藏家。
  民国五十七年(1968)十月,三子庄幼岳编校二百一十八首诗作,排印《太岳诗草》。
民国六十七年(1978),庄幼岳复集乃父早年诗作六百首及诗钟六十首,编成《太岳诗草补遗》。
民国八十一年(1992)六月,高志彬再重印两书,并景印其亲笔手稿,编入《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二辑,而庄氏文稿则经庄幼岳辑钞,藏家未刊。
彭国栋评其诗:「多眷怀宗国之句。
」五言诗亦「深得韦、遗意。
李渔叔云:「清健沉郁,风调类南宋人,怨悱之情,一一传诸篇什,初若无可遏抑,终则深制凝敛,如微风度箫,而忠愤耿耿,悉在耳目,使人低徊往复,挹之无尽。
」方子丹推崇其诗与陆游相较,「盖今古爱国诗人之作为,一辙也。
」〖收入庄太岳著,庄幼岳编校,《太岳诗草补遗》(台北:自刊本,1978年),序文。
〗编者所据底本即是庄幼岳编校《太岳诗草》、《太岳诗草补遗》排印本。
并自谢颂臣《科山生圹诗集》录出施氏诗作一首。
(杨永智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林资修清末至民国 1880 — 1939
中文百科
林资修1880—1939),台湾日据时期的诗人。
字幼春号南强晚号老秋台中雾峰人
原籍福建平和,先世于乾隆十九年(1754)迁台。
林献堂从侄。
幼时受业于梁成楠,从学三年,于新学涉猎颇多。
喜读小说。
年十六,台湾沦陷,随叔父林朝崧避居泉州,未几返台。
以六首七律歌咏台湾抗日诸将,颇得好评。
1902年,与林朝崧倡办栎社。
1911年梁启超访台,观其诗作,称其“海南才子”。
1918年底,与蔡惠如等创办台湾文化社。
翌年元旦,又参与创办《台湾文艺丛志》,被选为理事
1921年台湾文化协会创立,任专务理事
1923年,任“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专务理事,引起日本当局嫉恨,当年12月16日被捕,判处监禁三个月。
经终审判决,1925年3月2日台中监狱。
1927年,任台湾民众党顾问。
1939年病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赖绍尧清末民国初 1871 — 1917
全台诗
赖绍尧1871~1917),字悔之台湾彰化人
日本领台后,曾任大庄(今彰化县大村乡)区长,在地方上颇负名望。
其妻为雾峰林家下厝林文凤之女、林献堂之堂姊。
赖氏与雾峰著名诗人林痴仙林幼春叔侄交情甚笃,三人早在明治卅四年(1901)左右,即以「栎社」为名,共同结社吟诗。
赖绍尧林痴仙同样醉心于诗、酒,往往于酒后放浪形骸,藉诗以寄托牢愁郁闷。
明治卅九年(1906)栎社组织化之后,苑里文人蔡启运因最年长,在该社居于领导性的地位,蔡氏于明治四十三年(1911)去世后,栎社于次年(1912)改正社则,定置社长一名、理事六名,赖绍尧被推选为首任社长,直到大正六年(1917)去世后,始由傅锡祺接任。
〖注文:参考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
赖绍尧诗作,多写处身异族统治下个人出处进退的冲突矛盾,兼具豪放旷达与柔媚婉约之风格,诗艺甚佳,但生前作品并未结集。
大正十三年(1924),栎社为纪念成立二十年而编选的《栎社第一集》出版,共收入赖绍尧诗作四十六首。
其后,连横亦蒐集其遗作,共得六十六首,以《悔之诗钞》之名连载于《台湾诗荟》。
后又将《悔之诗钞》与林痴仙的《无闷词钞》合称「赖林二子诗词」,编入「雅堂丛刊诗稿」,但并未出版。
1987年台湾省文献会将「雅堂丛刊诗稿」影印出版,目前经龙文出版社据此重新整理影印,收入「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
今即以龙文本《悔之诗钞》为底本,并增补《悔之诗钞》未收之诗作进行校刊。
(廖振富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吕敦礼晚清 1871 — 1908
全台诗
吕敦礼1871~1908),字鲤庭号厚庵台湾县三角仔庄(今台中县神冈乡)人。
其父吕赓虞汝玉)、叔父汝修汝成,同为广东寓台举人吴子光学生,吴氏誉之为「海东三凤」。
吕敦礼雅好诗书,与栎社创始人雾峰林痴仙为总角之交,时相过从。
1895年日本领台时,曾避居福建,不久即返台定居。
明治卅二年(1899)林痴仙自中国返台,与吕敦礼等旧友往来唱酬更为频繁,明治卅九年(1906)栎社正式组织化,吕氏为九名创社发起人之一。
可惜两年后,即以三十八岁之英年辞世。
〖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
吕敦礼生平诗作所存无多,去世后由林痴仙陈槐庭等栎社诗友蒐集其生前遗作,编为《厚庵遗草》一册,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傅锡祺任职的台中台湾新闻社」印刷发行。
后由龙文出版社影印收入「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
以下即以此为底本,并参考《鸟松阁唱和集》、《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栎社第一集。
厚庵诗草》、《台湾诗钞》、《台湾诗录》、《台海诗珠》增补校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陈瑚清末民国初 1875 — 1922
全台诗
陈瑚1875~1922),字沧玉号枕山一号趣园趣园处士
苗栗苑里人
曾任苑里区长、台中台湾新闻社汉文部编辑记者。
明治三十五年(1902),参加雾峰诗人林朝崧倡设之「栎社」,三十九年(1906),「栎社」正式组织化,陈瑚为九名发起人之一。
林痴仙林幼春赖绍尧傅锡祺、庄云从等诗友,往来极为频繁。
同年(1906)因与「南社」诗人连雅堂、陈瘦云等人,对击钵吟看法不同,于《台南新报》、《台湾新闻》打笔战。
大正七年(1918),以栎社为主的「台湾文社」成立,陈瑚陈贯兄弟列名十二位理事之中。
大正十一年(1922)七月陈瑚出席「栎社二十年题名碑落成典礼」先期准备会议后不久,即卧病不起,是年十一月十九日去世,得年四十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林拱辰清末至民国 1872 — 1932
全台诗
林拱辰1872~1932)〖林拱辰生年,依据傅锡祺〈栎社社友题名录〉(毛笔撰写,家属保存之原始史料):「林拱辰,住嘉义厅斗六堡斗六街,第557番地,明治五年(1872)壬申七月十五日生。
」卒年昭和7年(1932)7月12日,依据斗六市户政事务所提供户籍资料。
〗 ,嘉义厅斗六堡(今云林县斗六市)人,「栎社」早期社员〖林拱辰为栎社社员。
根据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1907年10月26日,该社在彰化赖绍尧家举行诗会,共有社员13人及斗六吟友林滨石、黄丕承、黄服五、林拱辰4人出席,「斗六四友不正式加盟,不认为社友。
」该书其后各年之记载,林拱辰等人未见出席该社内部集会。
又据张丽俊水竹居主人日记》1910年4月24日记载栎社「庚戌春会」出席者名单,将林拱辰列入社员,内容如下:「我社友蔡启运陈基六王卿淇赖绍尧林拱辰傅锡祺陈沧玉袁炳修、林痴仙林仲衡、林□堂、林幼春陈槐庭连雅堂庄伊若郑汝南、黄旭东、张栋梁、林载昭与予等,赞襄社员陈织云,馀不付(赴)会社员蔡惠如、叶笃轩、陈联玉林文华、庄云从,馀数名忘记。
」可见当时张丽俊也认为林拱辰是社员。
推测可能林拱辰等人,后来未参加该社内部活动,《栎社沿革志略》出版时(1931)才补上这句:「斗六四友不正式加盟,不认为社友。
」(此条考證廖振富提供。
) 〗 ,「斗山吟社」社员,曾任东洋协会讲师,并参与发起成立大稻埕鲲溟会馆」〖参考赖美燕《斗六地区文学发展之研究》,南华大学文学硕士论文,2007年6月
〗 。
诗作散见《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等报刊杂志,今据以辑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陈怀澄
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
字槐庭又字心水号沁园彰化鹿港人,生员。
光绪三年六月十四日1877年7月24日)生。
祖克劝,以拓垦贸易起家,系开发台湾中部钜贾。
父为廪生宗华,早世。
兄弟四人,怀澄居末,赖母吴氏抚养成人。
性聪敏,喜读书,善诗词古文,复工小楷,知音律,能篆刻,对摄影亦颇有兴趣,可谓多才多艺。
弱冠交游江湖名士及海内诸大家。
早期诗作浮靡艳丽,情意缠绵;迨割台后,因阅历兴亡,感怀家国,一变为激楚凄苍。
1902年与台中士绅林痴仙朝崧)、林幼春资修)、赖悔之绍尧)等诗友组织栎社,以琴书诗酒自娱,被社中推为巨擘。
同时为鹿苑吟社、鹿江诗会、大冶吟社主要社员,骚坛咸称健将。
平居喜奖掖后进,且深研阳明学,于学界著有劳绩。
1919年九月,继庄士哲之后为鹿港区长,翌年十月转任街长及台中州协议会会员,先后主持街政十二年,对于维护汉学,校勘文字,解决乞丐问题,改良婚丧社会风俗,筹建公会堂,创办学校,开设道路,计画「市区改正」等地方建设与公益事业,莫不悉力以赴。
然为建公会堂而拆除万春宫,为「市区改正」而拆三山国王庙,造成文物莫大损失。
1932年九月,街长任期届满退职。
三年后宿疾复发,辗转至1940年七月十九日去世,年六十四。
著有《沁园草》(1921),又选七言绝句成《媪解集》(1934)等。
张子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